我不是大白的个人空间

信息量5240

《旅行青蛙》:疯狂“养蛙”的人们:假佛系、真戏精!2018/1/26 9:57:26

最近,一股“养蛙”“晒蛙”风潮席卷朋友圈、微博等社交网络。刷屏级别的疯狂传播把《旅行青蛙》这款手游推到了苹果商店免费游戏下载榜榜首。

这只青蛙是我们自身的投射
一款游戏火起来,必定是契合人们当下生活和情感的。
从游戏本身说起。养蛙之旅其实就是两种状态的切换。
一是在家。青蛙在家的时候,不是在一楼吃饭、做手工,就是在二楼读书、写日记。一坐就是一下午、一整天,甚至好几天。青蛙的设定是“一个人生活、旅行,走走停停”,在家始终是一个人,处于独自生活状态。没有伙伴,小蜗牛、小蜜蜂的来访也是在青蛙外出旅游时,且只是待在庭院里;埋头做自己的事,跟游戏玩家也没有任何互动。
有意或无意地,这呈现了当下众多都市青年的生活模式和生活状态。他们离开故乡和父母,在大城市打拼,独自生活。工作之余,一个人吃饭、一个人看电影、一个人去超市,很多时候,仿佛自身就是一座孤岛。这群人被称作“空巢青年”,2017年数量已超过5000万。这只独自生活的青蛙就是“空巢青年”的孤独写照。

不得不说,某种程度上,青蛙的这间小屋又是我们情感的乌托邦。庭院里,石头屋上爬着爬山虎;屋前有水池,水池边种满三叶草;屋子周围有花有草、有树有竹。屋子里,树干拔地而出、穿过屋顶;下层摆放着桌椅、置物架,青蛙在这里吃饭、做手工;上层有床、书桌,青蛙在这里看书、记日记。这不就是小时候梦中的林间小屋么?我们梦想着在这样的屋子里自娱自乐。
二是外出旅行。青蛙的活动除了“家里蹲”就是外出旅行。旅行,本身就是一个梦幻、诱人的设定,完全契合了我们内心的需求。我们热衷于离开家、离开日常生活,去其他地方,看不同的风景、感受不同的风土人情、交新的朋友。
这只青蛙就像我们的分身,是一个自由而独立的个体存在。它的活动不受玩家的控制,你不知道它何时出门、何时归来,它旅行的目的地是哪儿、路上会遇到什么伙伴以及何时寄回明信片也完全无法预知。这只青蛙不再是90年代的电子宠物、00年代的QQ宠物,它摆脱了隶属和依附关系,和主人是一种自由平等的开放性关系。
它是一只爱旅行的青蛙,它不受你的约束,但和你分享旅行经历。它把旅行的照片寄给你,把远方的特产带回给你。它分享了游戏外的感动和真实。因为没有预期,而且青蛙从未说过一句话,收明信片和礼物便成为游戏中最敲打玩家内心的时刻,也是最治愈的时刻。
这只青蛙不就是我们吗?有时候是在家的我们,有时候是在路上的我们。这不就是我们的生活吗?有时我们自娱自乐,有时我们出门看世界、交朋友。我们既需要独处但又害怕孤独。
它不仅是我们个体的写照,甚至还满含着我们的期待和愿望,它的生活状态便是我们的理想。我们期望自己更自由、更独立、更现代,更有个性。我们期望与他人保持恰当的距离,不逾越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界限。我们期望出去看世界,用心感受周遭的事物,感受我们个体与世界的关系。
这大概就是这款游戏治愈的地方。它契合人们当下的生活和情绪,必定深受欢迎。
游戏中的牵绊是现实亲子关系再现
《旅行青蛙》这款游戏与众不同之处在于——在其中,我们身临其境体会到了为人父母的感受,甚至是提前尝到了育儿烦恼。
朋友圈里的蛙妈各式各样:有的是“土壕蛙妈”,直接充钱,买最贵的食物、道具,蛙崽寄回来的明信片丰富多彩;有的是“佛系蛙妈”,也就割割草、收拾蛙崽的背包,有什么装什么,偶尔点进游戏看看蛙崽是出门了还是在家,旅途一切随缘,蛙崽寄回来的明信片便相对单调克制……
但,其中有两类蛙妈很是惹眼。
一类是“奋斗型蛙妈”,她们眼睛盯着朋友圈里“别人家的蛙崽”,看到别人家的蛙崽游历名山大川、跟各种各样的小伙伴玩耍,便不甘心于自家蛙崽的形单影只、旅途单调。于是到处查攻略,按照攻略给自家蛙崽买头巾啊、帐篷呀、幸运瓶啊、水晶碗啊,食物和道具都专挑高级产品。她们从最开始的勤奋割草,到开外挂修改手机时间成倍地割草,最后终于心一横给蛙崽充钱。
这不就是满嘴“别人家的孩子”那种父母吗?从孩子出生开始,小时候拼奶粉,大一点拼才艺、拼兴趣班,上学了拼奥赛、拼假期出国游,无非就是想让孩子有跟其他孩子一样幸福精彩的童年?
还有一类是留守在家的“老母亲”,在蛙妈群体中占比最高。年轻人们变身长者,开启碎碎念模式:蛙崽在家的时候,嫌它宅在家里玩游戏(哦,不对,是看书);等蛙崽真出门旅行去了,又念叨着“都出去浪了三天了,也不知道回家”;好不容易给盼回来了,蛙崽背对着你记日记,又觉得它不愿跟你敞开心扉。每天就想着多割割草,给蛙崽攒钱买食物和道具;期盼着蛙崽寄的明信片;看到明信片又焦虑蛙崽怎么老是一个人。

这不就是我们长大后父母的日常吗?我们在家时嫌弃我们不出门玩,我们离开家时盼着我们何时归,时时牵挂着我们吃得好不好、穿得暖不暖、有没有朋友分享生活的苦与乐。这只青蛙不就是长大后的自己吗?在家时死宅不出门,出门了就四处浪、玩消失。
我们带着自己的性格和行事方式进入到游戏中,游戏体验便是亲子关系的模拟和再现。这一次,我们真切地理解了父母的心情,理解了他们的那份牵挂。
这份牵挂,大概就是这款游戏最大的魔力所在。放置的是游戏,玩的是对蛙崽的牵挂。让你无时无刻地走心。就是这样,用最深的套路,稳准狠地直击内心。因为,亲子关系是我们心中最柔软和敏感的元素。
这群养成类玩家是假佛系、真戏精!
在游戏中,我们付诸了情感,并热衷于将这种感情放在社交网络上进行传播。游戏场景早已从简单的游戏界面扩展到了社交媒体上。
这只蛙已经成为一种社交货币。各位蛙妈的微信群已沦为“养蛙家长群”。早晨,蛙妈会以“儿子一夜未归,不知干嘛去了”的养蛙生活流水账开启新一天的社交生活。“养蛙育儿交流群”里流传着诸多经验和攻略,比如蛙崽的出行背包怎么整理更科学、如何让蛙崽在家多呆一段时间、如何才能玩到空中滑翔的项目……
这只青蛙成为谈资就拥有了社交属性。“旅行青蛙”成为微博超级话题,阅读量已超7亿。一位00后玩家称:“玩青蛙游戏是不想脱离大众话题。”社交属性甚至延伸到了实际生活中,“既然我们都养蛙了,以后出门就别点干锅蛙了吧”。
社交媒体上,玩家们“脑洞”大开。玩家没有密切参与青蛙行程的每一步,这给玩家提供了无尽的想象空间。比如,带不同朋友去同一个地方的青蛙崽被认为是念旧的孩子。又比如,在蛙崽发回“和小仓鼠在有马温泉”的明信片时,蛙妈又在朋友圈脑补了“儿子和小仓鼠对视一眼、过完此生”的爱情故事……
还有好事者在网上编造“都市传说”,贫穷的蛙会被车碾死,引起一片恐慌;网上还传播着“社会新闻”,有蛙在“大型特产盗窃案”中被捕,原因是妈妈出门只给了口粮没放钱,但要带特产回家;更有蹭热点的人把一群蛙蛙装到玻璃瓶里,等待老母亲的援救。

可以说,游戏全靠想象和感受。在故事框架的空白部分,玩家们乐此不疲地想象着一部部大戏。这款小而美、轻量级的游戏看似是孤独的、佛系的,但玩家的联系和分享使之成为一场全民的狂欢。
有人说这是一款孤独的、佛系的游戏。才不是呢,玩家们都是“假佛系、真戏精”。
总结来看,除了简单易操作,不浪费大把时间、金钱,画风温暖清新带给人治愈的享受之外,《旅行青蛙》广受欢迎、迅速走红网络空间的最重要的原因是——游戏契合和人们当下的生活和情感,玩家在游戏中付诸了感情,并热衷把这种感情分享到社交网络上。
《旅行青蛙》为我们提供了情感寄托,玩家在其中获得了温馨、治愈的情感收益。正如游戏社区上玩家对《旅行青蛙》的评价:“这个游戏并不只是游戏,它还能给你感悟人生。请用心对待蛙蛙,如同对待你自己。”
但是,在游戏之外,大家有没有问一问自己:蛙崽都知道给家里寄明信片,你给父母打电话、发微信、聊视频了吗?
网站地图 - 手机版 - 留言反馈
个人空间相关信息由系统索引库每60分钟定时更新同步,非实时数据显示